发挥大赛的劳育作用
2020年08月12日 09:33 来源:神州网
神州网北京7月14日讯(通讯员/孟远)人工智能时代,劳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,但是劳动教育永远不会过时。培养正确的劳动观、认知观,从工人、农民、知识分子、军人、公务员、科学家、发明家、商人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不同的付出形式,取得不同形式的各类劳动成果,只有劳动和劳动付出才能造福自我、造福社会、造福人类,得到人类社会的尊重。通过劳动教育,让我国亿万少年儿童崇尚劳动、尊重劳动,懂得劳动最光荣、劳动最崇高、劳动最伟大、劳动最美丽的道理,能够辛勤劳动、诚实劳动、创造性劳动,培养对职业的敬畏态度,精益求精、乐于奉献的作风和工匠精神。

劳动实践
要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,一是在课程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,在文理科教学中培养劳动观念和态度,在团队活动中训练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。二是在校内劳动中进行劳动教育,促进学生学会分工合作、互助和责任。三是在校外实践中延展劳动教育空间,让学生认知、体验、发现、探究、操作。四是在家务劳动中培养劳动观念,通过参与家务劳动来获得体验、感受乐趣、培养态度、提升能力。

参与性、知识性、权威性、趣味性
大赛中的应用领域知识部分,体现了机器人代替人的劳动行为,机器人的研发生产等方面围绕人类劳动的特点,通过脑力劳动的方式付出劳动,以科研成果、科技产品、机器人产品作为代替人来的劳动行为,凸显大赛机器人知识应用部分的重要性,为亿万少年儿童提供机器人应用与劳动、科技与技术、技术与劳动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认知关系、不同关系,以趣味性、知识性体现在学习过程中,让广大少年儿童正确认识到,劳动是实践过程、学习过程,是人类生存生活的核心。
大赛为什么将机器人应用领域等相关知识纳入到学习内容中呢?因为在当今文明社会中,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,表述的内涵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,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,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。作为人类认识自然、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,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。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,便成为现实的、直接的生产力。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,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,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,同它们融合。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。通过积极参与大赛的知识学习和竞赛,培养广大少年儿童热爱劳动,树立劳动光荣的正确理念,增长劳动技能,培养对职业的敬畏态度,精益求精的作风和工匠精神,挖掘劳动的育人价值。